大非川之战:大唐对外扩张最大的败仗,10万唐军兵败青藏高原

配资炒股入门:咸亨元年(670年)四月,大唐帝国在西部的宿敌、崛起于青藏高原的霸主吐蕃帝国,趁大唐在朝鲜半岛用兵之际(当时唐军主力正在全力攻打高句丽王国),大举入侵西域

配资炒股入门

咸亨元年(670年)四月,大唐帝国在西部的宿敌、崛起于青藏高原的霸主吐蕃帝国,趁大唐在朝鲜半岛用兵之际(当时唐军主力正在全力攻打高句丽王国),大举入侵西域,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,西域震动。

“咸亨元年,入残羁縻十八州,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,于是安西四镇并废。——《新唐书·列传·卷一百四十一》

消息传到长安,唐高宗震怒,为重新打通西域,保持大唐在西域的霸权,李治征调10万唐军西征,并从朝鲜战场上抽调名将薛仁贵挂帅西征,以阿史那道真、郭待封等悍将从征。

大非川战役_大非川之战 薛仁贵 西域 安西四镇

诏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,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、左卫将军郭 待封自副,出讨吐蕃,并护吐谷浑还国。——《新唐书·列传·卷一百四十一》

就在大唐积极准备西征的时候,吐蕃也加大攻势。咸亨二年(671年),吐蕃名将噶尔·钦陵统兵驻防吐谷浑,以加强对河源地区(今青海西宁一带)的控制,威胁大唐的河西走廊,阻绝唐军进入西域增援。咸亨三年(672年),钦陵率40万吐蕃军北上,攻取于阗、疏勒,再挥戈东进龟兹,而后攻占焉耆以西数镇,大唐在西域最重要的堡垒安西四镇,龟兹、焉耆(今新疆焉耆西南)、于阗(今新疆和田西南)、疏勒(今新疆喀什)全部陷落,西域局势彻底崩坏。

于是,唐军只得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仓促西进。咸亨三年(672年)四月初九,薛仁贵率5万唐军,阿史那道真、郭待封率5万唐军,两路唐军总计10万之众,统归薛仁贵节制。薛仁贵针对吐蕃兵力优势,且唐军后勤补给困难的情况,制定围魏救赵的战术,薛仁贵不直接增援西域,而是经鄯州(治西都,今青海乐都)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(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),攻打吐蕃后方重镇乌海(今豆错湖)。薛仁贵还将唐军辎重安置在大非岭(大非川的制高点),并让郭待封率2万唐军在大非岭守护辎重、粮草。薛仁贵与阿史那道真率8万唐军突袭乌海,唐军与吐蕃军在河口(今青海玛多)遭遇,吐蕃军大败,伤亡甚众,唐军还缴获牛羊万余头,趁胜攻取乌海。

大非川战役_大非川之战 薛仁贵 西域 安西四镇

战局到这一步,唐军有望大胜。可惜,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,不服薛仁贵管制,擅自率军离开大非岭,追击吐蕃军。郭待封的突然离开,导致唐军在大非岭的粮草、辎重大营守卫空虚,吐蕃军抓住战机,以20余万之众攻打大非岭,郭待封急忙回援,被吐蕃大败,唐军粮草、辎重尽失。薛仁贵不得不退守无险可守的大非川,双方在大非川展开拉锯战,因唐军粮草、辎重断绝,吐蕃军人数又四倍于唐军,最终唐军大败,不得不与钦陵约和而还。因唐军恐怖的战斗力,吐蕃也不敢追击大军,大非川之战就此落下帷幕。

大非川之战是大唐立国以来对外战争最大的一次失利,也是战神薛仁贵军事生涯上最大的“污点”,大非川之战后,吐蕃军占据了青海西部。李治将安西都护府治所迁至西州(治高昌,今新疆吐鲁番),大唐短暂退出西域。不久后,大唐解决了高句丽问题,李治重新将精力投向西域,唐军再次收复西域,将大唐军旗插在天山南北。

”7世纪末,双方反复争夺安西四镇,吐蕃失败,论钦陵要求唐朝撤出安西,被拒绝,也无可奈何。《资治通鉴》:“大破吐蕃,复取四镇。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,发兵戍之。”

本网站所提供的所有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操作依据。股票配资具有较高的风险,投资者在使用杠杆交易时应充分了解相关风险,谨慎决策。本站对因信息使用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链接:http://wwww.juzuxun.com/html/peizichaogurumen/1151.html

二维码
浏览器扫一扫访问

联系管理员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箱:596123666@qq.com